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无规则游戏》作者安萨利接受环球时报专访:

来源:环球法律评论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 谢文婷】编者的话: 当地时间8月30日23时59分,运送最后一批美军人员的C-17运输机从阿富汗喀布尔国际机场起飞,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结束了。“阿富汗是帝

【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 谢文婷】编者的话: 当地时间8月30日23时59分,运送最后一批美军人员的C-17运输机从阿富汗喀布尔国际机场起飞,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结束了。“阿富汗是帝国坟场”,美国人的处境令国际媒体回想起历史上英国人、苏联人同样在这片土地上遭遇的失败,并频频提及这一说法。在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塔米姆·安萨利看来,外部势力之所以在阿富汗“屡战屡败”,是因为他们并未完全了解这个国家存在着一个内部叙事——“两群阿富汗人之间的斗争”。这是他所著的《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一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阿富汗局势发生剧变后,这本书在国内火了。近日,安萨利接受了《环球时报》专访,更加详细地讲述了“两群阿富汗人”的故事,并与记者分享了他对时局的思考。现年72岁的安萨利在喀布尔出生、成长,高中时期开始常居美国。

“两群阿富汗人”的故事,从城乡对立说起

环球时报:您在最近写就的一篇文章中回忆说,塔利班刚倒台的2002年,您曾回到喀布尔,亲眼看到了令人震惊的满目疮痍,但那里依然有家的感觉,有一种您感受到的“阿富汗灵魂”。2012年再次回到喀布尔,您看到这座城市的重建,但那种“发自内心的阿富汗文化的感觉”却不见了。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安萨利:一种文化的改变总是来自于其内部。一般来说,由其他文化创造并强行引入的制度,很难产生人们预期的变化。以阿富汗为例,当初曾驱离塔利班的美国人推行新的政治体制,规定了阿富汗的政治结构、议会民主机构,并确立了产生国家官员的选举制度。这个体系在西方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

然而,选举并不是民主的开始,也不是民主的最终目的。民主发端于人们实际生活中自然产生的一些社会机制,包括教育、信息来源机构(比如图书馆)等,民主意味着人们对法治的普遍接受,但同时法律也必须反映出实际生活中的社会机制。

在更早的时候,阿富汗人通过家庭、部族和部落组成的网络建立联系,权力带来的益处由掌权的官员通过这一庞大的网络渗透到民众中,而部落成员也通过部落网络来获得福利和情感滋养。但在美国人到来的20年里,战争逐渐摧毁了这一网络结构:那些通过选举或任命获得权力的官员没有他们应该为之效忠的人群,也没有得到来自民众的支持。

因此,当一些人从“进口”的新政治权力结构中获得一席之地后,他们把进入这个国家的美元输送到自己的口袋,或是转移到他们在国外的银行账户。是的,很多东西被建立起来了,但一个能包容所有阿富汗人的温暖的共同体没有被建立起来。

环球时报:您曾用“两个阿富汗”来形容您的故国:一个在城市,一个在乡村;一个渴望世俗生活和社会进步,一个呼唤宗教和家园。请问,“两个阿富汗”是如何形成的,各自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背景?

安萨利:阿富汗城市居民渴望的其实也不能说是世俗的生活,我认为,他们整体上仍然认为自己是穆斯林,把伊斯兰教珍视为精神滋养的源泉。但他们不认为塔利班宣扬的是伊斯兰教应有的样子。

阿富汗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比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大,不过,这一现实也是世界上正在发生的许多事情的缩影。在美国,来自乡村的文化和视角跟脱胎于多元性的城市文化之间的矛盾正在日益加大。城乡割裂加剧可能是世界未来的一个趋势,是所有人都将必须面对和处理的一个问题。

阿富汗乡村极具特色的文化代表了对那些永远无法回到的过去的留恋。我们不应忽视这种对传统的留恋——当我们步伐匆匆地走向现代化时,可能会失去一些宝贵的、但我们不应轻易放弃的东西。

推动现代化与保留“阿富汗灵魂”

环球时报:您如何看“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这个说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美国的撤军是重复了苏联、英国在阿富汗的历史。为什么同样的故事会不断上演?

安萨利:阿富汗内部有一个对自身社会和文化繁荣至关重要的故事:在乡村和城市生活的阿富汗人不断试图解决彼此间的关系。而阿富汗所处的位置又对全球大国很重要,它们为一些与阿富汗本身毫无关系的问题展开艰难角力。阿富汗处在中国、突厥、波斯、罗马和印度这五个亚欧大陆影响最深远的古代文明之间。

文章来源:《环球法律评论》 网址: http://www.hqflplzz.cn/zonghexinwen/2021/1214/584.html



上一篇:环球网评:“民主灯塔”黯然无光,改弦易辙才
下一篇:何平当选新一届记协主席;《环球时报》总编辑

环球法律评论投稿 | 环球法律评论编辑部| 环球法律评论版面费 | 环球法律评论论文发表 | 环球法律评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环球法律评论》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